欢迎您访问博文网!
手机版 MIP版 | 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诗文 > 古籍 > 正文

山水诗和《敕勒歌》对比来看 有着迥不相同的特点

爱河 2022-11-04 10:38:20 热度:17284°C

山水诗和《敕勒歌》唐朝诗人李白的诗里,几次提到南朝诗人谢灵运《登池上楼诗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这一句下面,还有一句“园柳变鸣禽”。这两句诗写一个人和自然隔绝已久,忽然置身于明媚的春光中的感受,春天的颜色与声音,仿佛在纸面上浮动。对于南朝另一个诗人谢朓(玄晖),李白也是很倾倒的,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中,他唱道:“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澄江净如练”是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的名句,上面还有一句“余霞散成绮”。

这两句诗描写春江日暮的风光,用彩色的绮来比喻落日余晖渲染着的缤纷云影,用洁白的练(一种柔软洁白的细绢)来形容江水的平静无波,把人们带入一幅春江日暮的美妙画图中去,心情和景物好象融成了一体。象这样描写景物的诗,在南朝达到了一个高峰,一般称之为山水诗。山水诗是南朝诗坛的一个特色,作者很不少。山水诗和东晋抽象说理的玄言诗一样,是士族文人的作品,表现了南朝剥削者物质生活的优裕和消极遁世的精神世界。但在艺术技巧方面,山水诗受到后来诗人的重视。

杜甫在《解闷十二首》诗中,便以掌握了和谢灵运、谢朓同样高的艺术技巧而自豪,他的“孰(同熟)知二谢将(共)能事(熟练的艺术技巧)”一句,就明白地表示了这一意见。谢灵运和谢朓都出身于江东第一名门的谢家。谢跳出生的时候谢灵运已经死了30多年。他们在诗坛中的活动,一个在宋初,南朝诗人写诗,欢喜用典故,讲究声律。

山水诗和《敕勒歌》对比来看 有着迥不相同的特点

梁朝的文学批评家钟个在齐朝。对这表示不满。他认为真正优美的诗歌,都不是堆砌典故的他在《诗品序》中举了一些例子来作说明,其中之一,便是谢录运的“明月照积雪”。

他说,“明月照积雪”好得很,难道有什么“经史的出处么!钟嵘的意见是对的,山水诗中有些好诗,都不是“经铸史”而来的“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是谢灵运《岁暮》中的诗句,和“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等诗句一样,都自然清新。当然这不是说谢灵运做诗不用典故,不雕琢。谢在诗坛活动的时候,南朝诗人讲究声律的风气很盛,用字有许多禁忌。根据汉字的声、韵等等特点,有人提出有八川毛病(“八病”)要避免,力求做到“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谢眺受了这个影响,非常注意诗的音调美。但他并未拘守过于束缚诗人的声律。

最脍炙人口的“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就是他的名句。“识”字和“辨”字把人物内心的感情表达得那么真实那么富于形象。这两句诗的音节是美的,“寒城一以眺,平楚(平野)正苍然”,在音节方面简直就是唐诗了。唐朝的近体诗(律诗和绝句)由南朝诗人开了先路。五言诗从建安(汉献帝年号)以来,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这时候已经成熟。到了唐朝,它便和七言诗共领诗坛,如急管繁弦,吹弹着一个新时代的悲欢。山水诗的作者在艺术技巧上给了唐诗不少借鉴。北朝的民歌,更为唐诗输入了新的血液北朝民歌表现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动态,不象山水诗那样狭隘地只是流连于山光水色,表现气候变化引起的士族文人心情的激动。

《敕勒歌》和《木兰辞》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让我们先来读读《敕勒歌》吧:“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山水诗和《敕勒歌》对比来看 有着迥不相同的特点

”短短的二十七个字,不是把我们带到一幅广阔无边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图画中去了么!北方民族生活的面貌,被那么宣有音乐性的有魅力的语言,简洁而丰富地表现出来了。这是具有深厚生活基础的诗人,对于养育着他的土地无比深情的流露,绝不是在书斋、在锦绣丛中讨生活的文人所能达到的。有人说,这是一首用汉语翻译出来的鲜卑诗。纵然是这样,翻译本身也表现了译者对于鲜卑语和汉语的精通,对于塞北风光的熟悉和热爱;否则,是不会这样质朴自然和这样富于语言的魅力的。

数百年来我国北方各族的融合,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诗的风格是刚健的,语言是质朴的,感情是真挚的。《木兰辞》反映生活的面更广,更深,艺术上的成就也更高。在我国长篇叙事诗中,它和产生于建安年间的《孔雀东南飞》,可以称为“双璧”。作者在《木兰辞》中出色地塑造了一个女英雄的形象,木兰未必实有其人,形象却十分真实。女子的压倒须眉,也突破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木兰是一个出身于普通家庭中的纯朴姑娘,在一次战争中代父从军。凯旋归来以后,她不要做官,不要赏赐,重新回返家园。

和她一同出征的战士,在她回到了父母身边,脱下战时的服装以后,才发现她是个女子!诗人塑造这个形象时,借助于一些细节描写,使人物内心的活动,表现得非常突出、鲜明。当木兰凯旋归来时的一刹那,作者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动态:爹娘听说女儿回来了,“出郭相扶将”;妹妹听说姐姐回来了,“当户理红妆”;弟弟呢,磨刀霍霍向猪羊”,把人民对英雄的热爱,洋溢着欢乐的节日气氛中渲染出来。写木兰回到家门,也写得细致、简净:“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打扮起来)。”

动作中人物内心的感情,是那样生动,音调是高昂的,思想是质朴的,充满了感染力。当女英雄在她的伙伴面前出现的时候,作者写道:“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皇。

山水诗和《敕勒歌》对比来看 有着迥不相同的特点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此外,再不说什么了。还用得着再说什么吗?“雄免脚扑朔,雌免眼迷离,双免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四句结尾,只不过是歌者充满了诙谐十年的从军生活,作者却写得极概括,只用了六句三十个字情趣的比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但是,通过壮士(包括木兰在内)的英雄气概所表现的战争的正义性,不是跃然纸上了么!道路漫长而不觉其长;塞上严寒,战士却愈战愈勇;经过百战的将军倒下去了,但战士却个接着一个上去和敌军搏斗;个人是渺小的,人民群众是不朽的。简单得好,反而会表现出无比的丰富《木兰辞》是人民的集体创作,不是一人、一时写成的;在唐朝,可能还经过加工。唐诗中那些雄浑的,充满了健康气息的诗篇,从北朝的民歌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

清朝有个诗人在写诗方面作过自我批评,他嫌自己的诗“幽燕气”太少,要到冰天雪地里去寻找生活,来弥补这个缺陷。“幽燕气”三字,可以借来譬喻北朝民歌的特色。但“幽燕气”深深植根于人民的生活、斗争当中。从人民生活中吸取清新刚健的思想感情,吸收生动的语言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北朝民歌的作者是一个样。把《敕勒歌》、《木兰辞》和南朝士族诗人的山水诗来比较一下山水诗不过是秋风摇落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北朝的民歌却象春天,气象是迥不相同的。

原标题:山水诗和《敕勒歌》对比来看 有着迥不相同的特点5918850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
作者风采